文/潘彩霞
“悠真,你爸爸想我了。”这是著名免疫学专家冯理达在临终时,倚在儿子罗悠真的怀里,眼中涌现的两颗晶莹泪珠中的最后一句话。她在对儿子诉说自己无尽的思念时,内心的情感波动无比深沉。这份思念,不仅是对丈夫罗元铮的,还有那个在她生命中陪伴她五年的爱人,心中永远无法消失的情愫。她始终怀念与丈夫共度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平静与安详。她的日记里,永远铭刻着他们的爱情,犹如一朵永远盛放的花。
1944年,冯理达年仅19岁,考入了迁至成都的齐鲁大学医学院。她出生于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家庭,母亲李德全也是妇女运动的先锋人物。自小受到父母深刻的爱国情怀熏陶,她心中早已埋下了为国家奉献的种子。在成都五所大学成立抗日救国合唱团时,她积极参与并担任领唱。即便身为名门之后,冯理达不以高贵自居,平易近人的性格和甜美的笑容吸引了合唱团另一位领唱,华西大学二年级学生罗元铮。
罗元铮是那种才子型的青年,外表儒雅且博学多才,而冯理达则活泼开朗,两人对音乐的共同热爱使得他们在这个充满战火的年代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在那个年代,罗元铮和同学创办了一份进步周报。为了提高这份报纸的影响力,他请求冯理达帮忙请冯玉祥题字。冯理达将这项任务转交给了母亲李德全。在察觉到女儿的心思后,李德全前往成都,经过一番了解,便认同了两人的交往,并为他们订下了婚约。
展开剩余83%然而,冯玉祥因公开反对蒋介石而被流放到美国,冯理达随家人前往,并在那里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系深造。在美国,冯玉祥依然坚持反蒋立场,因此家庭生活充满了流亡的艰辛。但冯理达对罗元铮的思念始终如影随形。罗元铮不久也去美国与她团聚,期间,他在冯玉祥街头演讲时担任翻译和随身秘书。1947年中秋节,冯玉祥夫妇计划前往美国东部城市推动华侨反内战活动,冯理达与罗元铮陪同一起旅行。
一路上,秋日阳光灿烂,李德全提议:“你们订婚已久,趁着好时光,不如就不按传统习俗办婚事,直接结婚吧。”当下,四人便在路边拍摄了一张简单的合影作为结婚照,虽无婚纱与戒指,但冯理达与罗元铮十指紧扣,笑容甜蜜,仿佛一切皆由命运安排。令人惊喜的是,冯玉祥在打开地图时发现,附近竟然有个名为“爱锁”的小镇,大家决定当天就在小镇住宿。冯玉祥还特意为新婚夫妇写下了一副对联:“民主新伴侣,自由两先锋。”
然而,冯理达却稍感遗憾:“要是早知道那天会结婚,我一定会穿上漂亮的裙子。”即便如此,那一刻的喜悦早已深深镌刻在她的心里。
1948年,中共中央邀请冯玉祥回国,冯理达和罗元铮放弃了国外的安逸生活,决定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船上,罗元铮引用古诗送给冯理达:“皑若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直若朱丝绳,清若玉壶水。”他用诗句形容他们的爱情,如山上的雪洁白纯净,犹如云间的月亮那样皎洁。但未曾料到,在这段回国旅程中,他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火灾,冯理达永远失去了父亲。
回国后,冯理达和罗元铮分别被派往苏联深造,冯理达在列宁格勒医学院专攻免疫学,而罗元铮则在经济系学习。两人经过数年的学习和努力,都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罗元铮在归国后,怀揣着满腔热忱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并写信给冯理达,期待她尽快归来:“故园兰竹正逢春,中南海里会群英。”这种深情的呼唤成为了冯理达在海外奋斗的动力源泉。
在苏联,冯理达创造了许多医学成就。1957年,她用针灸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帮助列宁格勒市成功消灭了白喉病,这一成果使她在医学界声名显赫。她的研究论文被破格提升为博士论文,后期更成为医学院的教科书。尽管面临导师提供的优厚条件,冯理达坚决婉拒:“我学到的知识是为了祖国,我必须将它们用来服务祖国。”
回国后,冯理达全身心投入流行病学研究,组织创建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消毒研究室。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中的平衡,让她更深切地怀念与家人相聚的时光。每个夜晚,她编织毛衣,罗元铮则耐心给儿子讲解古诗词,幸福的生活温馨而平静。然而,命运的风云变化无常,冯理达和罗元铮经历了十多年失业、被软禁的艰难岁月。
但他们的爱情在逆境中愈加坚定,冯理达和罗元铮相互支持,携手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光。冯理达常说,尽管遭遇了各种磨难,但她依然感到温暖,因为有爱人在她身旁。1973年,冯理达在周恩来的关怀下,被调入海军总医院,并开始在该院创建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尽管起初资金短缺、设备简陋,冯理达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逐步将中心建设成型。她几乎将所有收入用于科研,而罗元铮则一直是她坚实的后盾。
尽管冯理达的工作非常繁重,罗元铮总是无怨无悔地承担起所有家务,并始终在她背后默默支持着她。他们彼此之间的支持和陪伴,无论是精神上的抚慰,还是生活中的点滴,始终如一。闲暇时,他们共同享受艺术,冯理达绘画,罗元铮则为她题字,两人一起弹琴唱歌,探讨人生与学问。
几十年的婚姻生活,冯理达和罗元铮始终如一,彼此支持、互敬互爱。金婚纪念日,罗元铮幽默地总结他们的婚姻生活:“我们恩爱如初,一是因为平等;二是因为民主。”虽然时光已将他们的头发染白,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那份甜蜜与浪漫。
即使在七十多岁时,冯理达依然把罗元铮当作自己的“男朋友”,两人时常手拉手像新婚夫妇一样走在街头,甜蜜如初。可惜天意弄人,2003年,罗元铮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临终时,他对儿子罗悠真叮嘱:“我要你好好照顾你的母亲。”冯理达的世界因此一片灰暗,但她依然坚强地将思念埋藏在心中,并继续奋斗在免疫学领域。她常说:“我没有多少时间了……”她把所有的爱和思念都化为力量,继续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余生。
冯理达在面对悲痛时,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她捐出大部分收入,传播健康理念,始终不忘罗元铮的期望。无论生活如何变化,冯理达始终保持对爱人的深情,办公室里摆着罗元铮写的诗集,墙上挂着他们的金婚纪念照,窗台上,依旧有他们共同喜欢的兰花。她默默地做着她的事情,每一刻都充满了与罗元铮同在的感觉。
2008年,冯理达带着重逢的喜悦,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留下的所有记忆,都融入了那篇《永不凋谢的爱恋之花》。正如她在文章中所写:“相信我和元铮的爱恋之花在祖国的土地上,永不凋谢。”
发布于:天津市